乌尔善在国产电影圈素来以擅长制作大片闻名。这位导演打造的《封神》系列电影让不少观众寄予厚望。
第一部上映时,观众反响颇为不错。可随着第二部面世,口碑一落千丈。
人们质疑声不断,甚至有观众认为这两部电影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
实际上,我们可能都误解了乌尔善。通过重新审视这两部作品,一个有趣的发现浮出水面:这位导演的长处并非史诗级神魔大战,而是宫廷权谋剧。
《封神》二部曲中的神魔元素处理确实存在诸多问题。第二部里,原本看起来威风凛凛的魔家四将沦为普通打手。
战斗场面缺乏想象力,仅靠简单的肢体冲突支撑。闻太师的十绝阵在原著中是重头戏,电影却简化成一个人的布阵。
双方几十万大军消失无踪,主角团直接杀进阵中。连战力担当的杨戬、哪吒都没什么出彩表现。
殷郊的三头六臂神通更是变成了人格分裂。这些改编让神魔元素大打折扣。
回看第一部,神魔元素同样乏善可陈。开场的攻城戏份虽然气势恢宏,却完全是世俗战争的展现。
九尾狐作为唯一沾边的神魔角色,实力弱得离谱,连凡人都能制服。元始天尊和十二金仙虽然登场,却没有任何令人印象深刻的法术展示。
姜子牙带着哪吒、杨戬对战纣王的场面,也显得平淡无奇。原著中因紫薇护体而难以击杀的纣王,在电影里却险些被打死。
到了第二部,堂堂元始天尊竟然被殷郊吸干法力。这些设定前后矛盾,令人费解。
然而,当把视角转向权谋剧情,画风突然就变了。第一部中,商纣王的塑造堪称出色。
这位暴君外宽内忌,精通权谋。他归朝后,面对不受宠的处境,以弱示敌,送美人苏妲己给好色的大哥。
借苏妲己之手除掉大哥,再让亲信姬发解决掉“弑君”的大哥,自己干干净净登基。
登基典礼上,比干为首的巫师集团要求他自焚谢天。儿子殷郊想代父祭天,四大伯侯密谋串联。
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,纣王先以“万邦有罪,罪在朕躬”占据道德制高点,拒绝让位。再借修筑祭台拖延时间,同时召集四大伯侯,趁机屠杀他们的质子。
这一招既解决了对手,又把新伯侯拉上贼船。
这段权谋戏码处理得相当精彩。费翔把商纣王虚伪狠辣、多疑暴虐的性格演绎得入木三分。
第一部能获得好评,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场扣人心弦的权谋大戏。
所以,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乌尔善的导演风格?他或许并不擅长打造宏大的神魔场面,真正的长处在于刻画人性、展现权谋。
《封神一》的成功实际上得益于他没有过分强调神魔元素,而是专注于权谋故事的讲述。《封神二》的失败,恰恰在于偏离了这个方向,想要强行打造不擅长的史诗场面。
第二部增添姬发和郑婵玉的爱情线,削弱了权谋内容,转而着力于效果不佳的神魔场景。这种策略上的转变直接导致影片质量断崖式下跌。
可以说,乌尔善的问题不在于水平下降,而是没有坚持自己的强项。
从这个角度看,《封神》系列第三部的命运也许还有转机。如果乌尔善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,回归到权谋故事的轨道上来,或许还能挽回口碑。
毕竟,一个优秀的导演不必事事全能,专注发挥所长,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彩的作品。
